欢迎访问乳制品网!

广告

广告

乳制品:人均消费增长可能是一场梦

时间:2023-03-01 22:20来源:网络作者:admin点击:

导读: 最近,看到投资大佬林园的采访。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看好乳制品,认为乳制品赛道还是一个“儿童”,核心的逻辑是当前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10。乍一听,感觉这个很有诱惑力。但是,我对这个逻辑有点疑问,简单聊一聊。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数据: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猪肉消费量的2倍,中国人均年猪肉消费为40公斤左右,早就超过了美国的人均猪肉消费。这个例子说明,人均数据有多么不靠谱。中国的发展不是

最近,看到投资大佬林园的采访。

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看好乳制品,认为乳制品赛道还是一个“儿童”,核心的逻辑是当前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10。

乍一听,感觉这个很有诱惑力。

但是,我对这个逻辑有点疑问,简单聊一聊。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数据: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猪肉消费量的2倍,中国人均年猪肉消费为40公斤左右,早就超过了美国的人均猪肉消费。

这个例子说明,人均数据有多么不靠谱。

中国的发展不是全面西化,中国也不是美国。实际上,在很多研究中,美国都是中国投资者类比的对象,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美国不断升级的产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见的样本。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中美之间的差异。

就乳制品而言,乳制品的逻辑有几个很大的漏洞。

第一,产能天然短缺。

美国之所以能够大面积的食用乳制品,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乳制品比较便宜,就像中国人吃猪肉,主要是因为猪肉比牛肉便宜,而不是因为与牛肉相比,人们更喜欢吃猪肉。

我找了下美国沃尔玛官网的牛奶价格,1.89L的奶奶只需要1.72美元,折合人民币11.9元。国内伊利1.5L的牛奶基本上要25元以上,也就是说,中国牛奶的价格是美国牛奶的3倍左右。在很多西方国家,牛奶比水还要便宜。


根本原因是西方各国牧场比较多,牛肉以及乳制品都比较便宜,而中国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不足,牧场也不足,因此产能天然稀缺。前些年网络代购澳洲奶粉很红火,也是这个道理,又便宜、品质又好,何乐而不为。

显然,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消费条件。如果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全世界的奶牛都得为中国人产奶。

2021年中国全国消费5972万吨,全世界牛奶的产量也才只有5.45亿吨,如果中国牛奶消费增长10倍,全球其他国家不要喝奶了。供给的短缺会让奶制品的价格飞上天,国内乳制品价格天然会高于国外。

而且,为了保护本土的农牧业,国家会对奶制品征收一定的关税,即使进口,国内牛奶的价格也会高出海外。

其实,目前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已经不低了,上升空间十分有限。如下图所示,日本和韩国的人均数据也只有中国的一倍而已,但是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大量补贴,牛奶比中国要便宜得多。


中国的乳制品消费,不可能达到欧美的水平,能够达到日韩的水平,就已经是上限了。

第二,饮食结构差异。

正因为历史上欧美奶制品便宜的原因,形成了一系列饮食习惯,而这种习惯增加了对奶制品的需求。

中国的饮食习惯,其实某种程度上与牛奶是有冲突的。中国的饮食大多油腻,而油与牛奶本身的冲突的,一起很可能会引起腹泻等症状。另外,中人多喜欢热食,而奶制品通常是冷饮,冷热交替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国家中,日韩是西化相对比较严重的地方,而中国本土的饮食文化保留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奶制品的需求上限。

第三,老龄化和少子化。

孩子是奶制品消费的主力军,这一点毋庸置疑。

2018年新生儿数量还有1500万,而2022年新生儿已经下降到1000万以下,新生儿数量的断崖式下跌带来的将是乳制品需求的坍塌。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下去,即使不进一步下跌,想要反弹也非常困难。

另外,老龄化会大幅增加医疗消费,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挤压日常消费,而未来20年,中国老龄化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有1000块钱,是选择买点药吃,还是选择买点奶喝呢?这个选择题很容易做出来。

如果我们看伊利股份的股价就会发现,伊利股份自2018年开始,其股价就已经开始停止了增长,反映了人口结构变化对乳制品总需求的冲击。


虽然从日韩老龄化的经验来看,依然会有较大增长,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的少子化现象比日韩更加严重。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生育率仅为千分之7.52,而已经进入老龄化深度的韩国2022年也有千分之7.8,比中国还要高。

这么简单的事情,林园大佬没看到?

我认为不会,那么他的逻辑在哪里呢?他对此有过一些解释:

我是一直比较看好乳制品这个行业的。因为目前中国平均每个人乳制品的摄入量很低,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现在的乳制品也不单单是一种有特定消费场景的产品,比如用来补充蛋白质等,它也是一种方便食品,如果小孩儿饿了,也可以用来充饥。
不仅如此,相关乳制品的企业还在不断创新,如将乳制品制作成饮料、冷饮等以迎合广大消费者。我在之前经常讲,乳制品赛道还是一个“儿童”,因为其规模足够大,但利润却不够大,这一定是还处于初级阶段。当规模强大的同时,利润也变大了,这就代表有泡沫了。


显然,他认为乳制品行业的三大增长点是市场规模的提升、利润率扩充和品类扩充。

一般来说,企业成长来自于:

第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2021年,伊利与蒙牛的市场份额合计已经占了50%左右,2022年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前20大乳业巨头中,伊利和蒙牛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七。目前已经没有天大的提升空间了。得益于鲜奶的有效期,本土企业天然具有优势,很难完全兼并其他地区。



同时,乳制品的行业门槛并不算高,在欧美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只是在中国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垄断比较严重而已。伊利等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很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的竞争情况。

第二,市场规模的扩大。

上面说了,人均消费量的扩充可能还有1倍的空间,甚至不足一倍。林园所说的品类的扩充同样发生在日韩等国家,并没有带来人均消费量的继续扩充,反而是人均消费量扩充的增量部分。

最近两年,蒙牛和伊利的液态奶增长停滞,就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乳制品特别是日常消费类乳制品增长遇到天花板的象征。

第二,提价。

巴菲特说过,投资就是投资稀缺。既然伊利等公司掌握了奶制品的源头,未来需求增长,供不应求,是不是就可以提价?

这恐怕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首先,奶制品属于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是有定价的。如果供给不足,依然可以从国外大量进口,国家只需要松一松阀门,降低下进口关税就可以了。

其次,奶制品属于基础民生物资,其价格并非完全的市场主导,在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国家可能会采取补贴等方式降低奶制品的价格。国家政策不允许乳制品高价,这是天花板。日常消费类的奶制品没有太多的提价空间,因为对民生影响太大了。

最后,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提价反过来也会压制需求,减少消费。因为奶制品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弹性,与居民的消费能力息息相关。不过如果真的是消费能力的问题,其他消费品也会受到影响。根据我自己的了解,现在家庭中,成人使用乳制品的比例较低,用网友的话来说:孩子不喝不行,喝了大人真肉疼。

相比较国外,中国的乳制品价格已经比较高了,也将会成为长期现象,价格的上升势必会降低需求,或者寻求进口替代。所以,乳制品并不是像白酒一样可以随着收入增长而持续提价的行业。

当然,尽管如此,中国乳制品市场仍然会稳步增长,但增速可能没有想象中的快。

未来驱动中国乳制品增长的关键在于毛利率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乳制品的销售费用一直比较高,主要是由于铺设渠道、品牌宣传等等。这也导致,过去几年其毛利率出现了下降。


随着地位的稳固,和品牌影响力的增强,未来销售费用可能会出现下降,从而提高销售净利率,这是未来乳制品毛利率提升的一个方向。从历史上来看,伊利毛利率最高的年份可以达到37%左右,目前还有提升空间。不过,这也是周期性的,由于乳制品门槛不高,竞争将是长期现象。

另外,产品品类的扩充对毛利率影响较大,因为消费升级会带来高价乳制品消费的增加,这部分乳制品并不属于日常消费的范畴,可能会给企业的利润带来增长。比如雀巢过去一年中,总销售额达944.24亿瑞士法郎(合约人民币6917亿元),净利润率大概在10%左右,而伊利在9%左右。有提升空间,但不是很大。

就乳制品赛道而言,仍有增长空间和潜力,可已经称不上黄金赛道了。唯一有变量的是中国乳业的的全球化进程,但现在来看海外业务几乎为0。

林园的逻辑也成立,但是他可能低估了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增长带来的需求冲击,恐怕也高估了乳制品的提价能力。

全球乳业巨头雀巢,市值将近3万亿元,而现在伊利却只有2000亿,难道市场的眼睛都“瞎”了吗。


但我们要注意,雀巢不仅仅是乳业集团,还涵盖婴儿营养、宠物用品、咖啡、饮用水、健康科学、餐饮等业务,乳业只是其庞大业务中的一环而已。如下图所示,乳制品占一小部分而已。


另外,雀巢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但伊利却只是一家集中于中国本土的企业,市场空间增量有限。相比较中国,还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让雀巢去获得增长。


-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广告

广告

热门标签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官方微博   |   联系我们

乳制品网- 陕西微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15016078号-7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QQ:1351954934

{eyou:robot copyright='qjpemail'/}